琴弓品人生 柱弦奏华年——记板胡伴奏家杨彦生
杨彦生,汉族,河南省禹州市人,1939年生。长期以来致力于豫剧板胡伴奏的传承、研究,师从王冠君,曾为“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伴奏。退休后深入民间,发挥余热,为群众性艺术活动和传播豫剧艺术做出了贡献。
初绽头角1939年7月28日,杨彦生出生于河南省禹县鸿畅乡鸿南村(今禹州市鸿畅镇)。童年时代在鸿畅完全小学就读。1954年6年级毕业。因在校时热爱音乐,不上课的时候杨彦生就跟随擅长拉弦的老师揣摩学习,天资聪颖加上热爱勤奋,慢慢的杨彦生也能演奏多支曲段,在方圆小有名气。之后,还未就读初中,便被招到了禹县工人豫剧团,当时团长叫王金楼,杨彦生从此进入戏曲行业。在剧团,当时的板胡练习遵循一个小方针:阴、阳、顿、挫、柔,两大主题方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提高板胡伴奏技艺,杨彦生早上4点起床,洗漱完毕后前往颍河南岸北城墙外面半腰地头边练习,一起练功的还有弹三弦的、打鼓的、吹笙的、拉二胡的同事。每次练弦前杨彦生都要练习气功,以确保心手双畅,神思合一,加上弦声与水声共鸣,杨彦生从中领悟到了板胡拉奏的更多技巧。白天杨彦生练功就在剧团院中的枯井内,直到晚上十一点结束,往往夜里12点以后才入睡。夏天还好点,尤其是冬天在外练功手冻的很,插袖筒回暖后才可以洗脸,否则手骨头裂疼。梅花香自苦寒来。1956年8月许昌地区举办首届戏曲汇演,禹县乐队荣获了集体一等奖。由于出色的演奏,杨彦生本人获得了个人二等奖。在禹县工人豫剧团工作4年后,1959年,杨彦生被禹县文化局保送至河南省戏曲学校,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伴奏师王冠君进修板胡(王冠君,外号王二怪,河南省第一把板胡)。1959年10月10日在郑州北下街小笼包子和混沌馆杨彦生正式拜王冠君为师,当时常香玉、赵玉亭、王福顺等艺术家在场见证。在王冠君的指导下,杨彦生系统地学习了板胡理论和扎实的技巧,严格按照板胡演奏“托、领、引、带、裹、保、衬、垫”的八字方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拓创新,进行了成功的演奏技巧探索和尝试,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演奏风格,为后来从事戏曲伴奏打下了良好基础。1962年,杨彦生结束板胡学习并毕业。毕业时河南省戏校和开封戏校相约联欢,常香玉等老一代艺术家和开封戏校一起排演《白蛇传》,开封戏校张小凤演青蛇,常香玉演白蛇,河南省戏校赵玉亭演许仙。杨彦生的板胡伴奏。联合汇演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两校引起了轰动。毕业了的杨彦生在河南省豫剧二团留团半年后被禹县工人豫剧团要回。临行前,常香玉询问杨彦生哪个县谁的板胡拉的好,杨彦生推荐舞阳县豫剧团的板胡伴奏刘庚臣,后来才知道是给豫剧大师阎立品找伴奏师。1958年前后,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先后来禹县视察治山治水工作,文艺演汇结束后分别受到了两位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服务建设1965年,杨彦生结束在禹县工人豫剧团的工作,回到了老家禹县鸿畅乡辅导业余剧团。在没有补助的情况下,以自身高超的技艺为乡亲服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音乐器材匮乏,杨彦生的板胡以其独特的优势拥有了广阔天地,参与了大量的样板戏宣传演出,如《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专业精彩的弓弦技艺为杨彦生赢得了禹西“板胡王”之称。当时禹县的神垕、鸿畅有“三王”:曲剧“红脸王”孙振德、贾治国,“板胡王”杨彦生。杨彦生所在的禹县鸿畅乡鸿南大队组建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当地很有名气,宣传队向西演到神垕,正东演到张得乡,往北演到杨店(新峰五矿所在地)。那时演出没有别的乐器,就是一把板胡。所到之处群众掌声雷动,满意得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艺术需求。196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修建焦枝铁路。杨彦生调往三线(焦枝铁路——焦作到枝江)指挥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人生开启了新的一页。宣传队的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国家的形势,宣传工地上的好人好事。工程刚开始上马时,施工非常紧张,宣传队员们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排练节目。宣传队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按规定每晚排到九点半钟,但队员们总是排到十点多才肯回屋休息。这叫做不脱产排练。如果有了演出任务,就由宣传队长去团部接受任务,并请示脱产排练的时间。如果领导批准了,队员们就可以整天在家排练节目。这叫做半脱产排练。到1970年春夏两季,演出任务更重,宣传队改为全脱产排练。杨彦生经常有到工地上演出的任务,但他从不喊苦叫累,以饱满的热情服务铁路建设,先后演出了《北国风光》《赞焦枝英雄》等大量脍炙人口的豫剧节目,杨彦生以一把板胡做到了为铁路施工鼓劲加油。1970年7月焦枝铁路竣工通车。当年,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纳入平顶山矿务局管理,杨彦生随队进入平顶山矿务局,从此服务煤炭建设。1983年,因业务出色,技艺精湛,杨彦生被借调到平顶山市豫剧团。发挥余热1997年杨彦生光荣退休。在工作的岁月里杨彦生几乎每年都是先进工作者。他对艺术的执著和精湛的服务,赢得了组织的充分肯定。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节目启动后,引领带动了民间戏曲的大繁荣,戏曲艺术迎来了春天。一处处“小树林”、一个个游园的角落就是“百姓剧场”,茶余饭后,民间戏友和艺人或三五成群、或全团出动,活跃在城市的广场、小树林、街角、路边,他们的表演不仅是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更是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气质。这些创新打造的百姓舞台,让街头艺人和戏曲爱好者们有了真切的归属感。退休后的杨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样的“百姓舞台”,用板胡演奏魅力影响群众、服务群众,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称赞。退休至今共计结伴演出2000余场,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推出了《莫生气》《打金枝》《三哭殿》《汉江女》等一大批贴近老百姓身边人身边事、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戏曲作品,有时还对原有曲目进行改编,加入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故事、新观念,不断提高演出质量,吸引观众,拓展民间戏曲内涵。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方面做出了可贵贡献。2000年,应豫剧名家谷秀荣的邀请,杨彦生被聘到到郑州新世纪艺术学校(谷秀荣、程林远夫妇创办)进行板胡演奏教学,不遗余力传承板胡技艺。2004年常香玉患病,杨彦生前往医院探望,但未最后合影留念,杨彦生深以为憾。而今的杨彦生已是耄耋之年,虽不再携琴演出,但他心系豫剧,常向往之。(文/图:尹俊棚张俊甫 责核:张怀锋)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炒股官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