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常见的内容如下:
1.法于阴阳:
遵循四季阴阳变化规律安排作息活动,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和于术数:
依据自身年龄、体质等,选取像按摩、太极拳、五禽戏等适宜的养生保健方法。
3.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寒温适中,谨和五味,食宜清淡,并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营养搭配原则。
4.起居有常:
生活作息需规律,顺应四季改变,例如春三月夜卧早起,冬三月早睡晚起等。
5.不妄作劳:
劳作不过度,注重劳逸结合,防止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等“五劳”伤害身体。
6.恬淡虚无:
保持内心平静淡泊,减少贪念,避免物欲干扰,进而使真气留存于体内。
7.精神内守:
心态要安闲清静,及时调和情绪,防止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损伤身体。
8.仁者寿也:
强调重视道德修养,胸怀宽广之人有益于健康长寿。
9.重视睡眠:
需保障充足且良好的睡眠,先让内心平静再入睡。
10.避免情绪过激:
情绪大幅波动易影响五脏六腑,应保持情绪平稳。
11.外知所避:
需适时避开如风寒暑湿燥火等会伤害人体的四时不正之气,防止外邪侵袭。
12.木梳养生:
早晨起床可用木梳梳头,有助于疏通头部络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
13.素食养生:
饮食适量,宜多素少荤,同时维持善良的心态及热爱劳动的习惯。
14.读书养生:
可通过阅读书籍调养身心、舒缓情绪等。
15.克服养生五难:
克服名利、喜怒、声色、滋味诱惑,避免神虚精散,利于延年益寿。
16.沐浴讲究:
大病初愈或大汗后,以及过饿过饱状态下,均不宜沐浴。
《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的论述十分丰富,除了前述核心思想外,还有诸多围绕“天人相应”“形神共养”的具体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顺应自然节律
- 四季养生细节:不仅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总原则,还细化到每季的具体做法。如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顺应万物生发之气;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以适应肃杀之气。
- 昼夜节律:提出“一日分为四时”,人体阳气随昼夜消长,如“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主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避免违背昼夜规律耗伤阳气。
二、重视脏腑养护
- 五脏与情志的关系:明确“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强调调节情绪以保护五脏。例如,过度思虑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等问题。
- 脏腑功能协调:认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养生需兼顾五脏平衡,而非单一滋补。如肝开窍于目,“久视伤血”(肝主血),提醒避免过度用眼损伤肝脏。
三、饮食与气血调养
- 五味与五脏对应:提出“五味入五脏”,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强调饮食需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如过食咸味易伤肾,过食辛辣可能耗伤肺气。
- 气血运行的重要性:认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主张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如“导引”“吐纳”)促进气血流通,避免气血瘀滞。
四、预防为先的“治未病”
- 未病先防:明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在疾病发生前,通过调养身体、规避外邪来预防疾病,而非患病后再治疗。
- 既病防变:若已生病,需及时干预,防止病情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体现对疾病发展规律的预判和提前调理的思想。
这些论述始终围绕“整体观”和“动态平衡”,强调养生需结合自然规律、脏腑功能、精神状态等多方面,形成了系统的养生体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炒股官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